查看原文
其他

送别周剑峰,患者轻声说:“我们会好好活着,享受人间烟火”

长江健康新媒体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2022-07-22



“好好活着,享受人间烟火”

这是周教授留在患者群里的

最后一句话……

3月31日7时

我国著名血液病学专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周剑峰教授遗体送别仪式

在汉口殡仪馆静雅厅进行



仪式还未开始,人群中已有人泣不成声

“他千辛万苦把我们推上了岸,

却突然回头,迅速深入大海。”


正在工作的周教授。



“我还可以给你想想办法”


3月27日11时37分,周剑峰教授因突发冠状动脉自发性夹层,抢救无效去世,万余名网友在武汉晚报视频号留言吊唁。


噩耗传来,周剑峰倾注心血最多的血液肿瘤患者群“白雪世界”和“快乐岛”一片哀恸,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病友和家属们的震惊和悲伤:


抬头仰望夜空

有颗流星坠落

你看 

它是那么美 那么亮

就像充满希望的光

也许你不会再出现

让我们去传播你的温暖

我们还有无数的天使在战斗

用生命托起这个世界

所以请你不要对生活 感到失望和沮丧

所以请你永远别忘记 那些背影给你的希望

把痛苦都遗忘 

把感恩放心上

为了不惜一切的代价去救你的人啊!


“他是我们的灯塔,是我们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他是一座真正的灵魂丰碑啊!”群主于先生罹患淋巴瘤多年,至今记得和周教授相识的点点滴滴。“2016年12月,我联系到他时他正在美国开会。”于先生回忆,美国和中国有时差,他半夜收到周教授的回复:“我明天就回国了,你直接来找我。”


于先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淋巴瘤患者最怕复发,一旦复发意味着所有的化疗都不再起任何作用。周教授看完他的病历资料,说:“我还可以给你想想办法。”


“我们绝望的人,最喜欢听到医生说这句话。”于先生流着眼泪说,“他说到做到,他真的会给我们想尽一切办法。”


正在工作的周教授。


大年初一连打三个电话催病人住院、出差回来即便是半夜也要拉着行李去查房、病人饿了他安排送面包……他默默为患者扛下风雨,他在,他们才安心。



“您是知道自己即将如星辰陨落,所以加速完成自己的使命?”


每周三,是周剑峰的主任查房日。但2022年3月30日的这个周三,血液内科的医护们看不到他了。


“您不会再来查房了。”一位微信名为Dolphin牛的患者家属是位医生。她的母亲生病以来,在武汉的半年,她已经习惯了周教授的守护,亲自给危急关头的病人和家属打电话,为了救治患者勇敢用新药、新技术,无私向同行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他每天以科室为家,谈到被救治的患者,眼里闪着光芒。”


正在工作的周教授。


Dolphin牛的母亲最终被周教授成功救治。她问,是不是周教授知道自己即将如星辰般陨落,所以时刻加速完成自己的使命?快点查血、快点新药上市、快点查房、快点救命……在周剑峰的工作计划表里,数篇重磅研究成果即将被全球顶级期刊接收,由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医生团队研发的CAR-T药品有望面市。快马加鞭之下,他硕果累累,如Dolphin牛一样的获福之人遍布中国甚至全世界。


著名血液肿瘤专家、中国科学院血研所邱录贵教授,与周剑峰相识20多年。他眼中的周剑峰,专业、勤奋到拼命,是难得的一位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创新型专家,对工作认真细致,对病人亲力亲为。正如学生代表黄亮医生在悼词中所言,人在为一个目标而努力时,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情景。所以,他总会尽一切努力去帮助他们,无论是患者,还是后辈,或是同行。


“您是否心满意足?让生命不论长短,活着即如夏花般绚烂。”Dolphin牛在朋友圈中写到。



“他太累了,该好好休息了”


“网上有一张他一边打吊针一边工作的照片,那就是他最真实的写照。他太累了,该好好休息了……”


周教授一边打吊针一边工作。


送别仪式现场,周剑峰的挚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马丁几度哽咽停顿,调整情绪后,才能继续致辞。


“我们教育背景不同,他年纪比我小九岁,但是我们一见如故。”马丁回忆,年轻时的周剑峰很帅,很有才气,对科学的敏感性非常人能比,第一时间就意识到CAR-T对血液治疗的创举,并在国内率先开展转化治疗。“跟他在一起聊天,三句话后就开始聊科学,全世界顶级期刊每期文章他几乎都读过,每周日开实验室会,20年几乎雷打不动。”


马丁和周剑峰曾一起合作过一个“973项目”。“当时我45岁,周剑峰36岁。他贡献很大,特别是两个技术路线图他设计得非常清晰有条理,后来这个本子成了随后‘973’申请团队参照的最佳范本。”


马丁说,他们实验室多个重要平台都是周剑峰建立起来的,如Smart平台、腺病毒载体基因治疗平台等。“我的许多学生都是他带出来的,现在我的学生都习惯叫他周老师……”


仪式结束后,前来送别的众多患者在厅外久久不愿离开。一位患者家属痛哭,这么些年,是周教授一次又一次把她丈夫从死亡边缘拉回。现在他走了,是不是要到天上去找他?


“不行。”另一位患者拍拍她的肩:“我们好好活着,享受人间烟火,是周教授的遗愿。我们不能辜负他的心血。”


“是的,

不说再见,

我们的生命,

就是您的生命。”



相关阅读:“为我们带来光的人走了”




扫/码/加/入  “健康生活交流群” 


·



分享健康生活方式get健康知识


记者 | 王恺凝 通讯员 | 李韵熙
编辑 | 高阳
出品 | 长江健康传媒


往期推荐

21岁女孩留名纪念墙,和偶像隔空相望,以另一种方式“永生”

1岁多宝宝肝硬化,母亲“割肝救子”顺利移植

磁悬浮人工心脏:仅90克,核桃大小,将拯救上千万心脏病患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